碳纖維加固
粘貼碳纖維補強施工技術方案:
1)表面基底施工工序:
1.表面處理:對混凝土表面出現剝落、蜂窩、腐蝕等現象的部位應予清理并用修平膠進行修復。對出現的裂縫,采用修平膠進行封閉處理。對混凝土表面凹陷不平處采用修平膠修平。(在封縫之前,首先要將要封堵部位采用角磨機結合金剛石磨片清理干凈,特別注意清除粉塵、油污,保持涂膠部位的干燥。)
2.配膠:根據每次用量、氣溫及施工條件,請按包裝桶上標明的A、B組份比例配制,一次配膠量不宜太大且攪拌均勻。
3.粘結:將配好的膠沿所要封堵的縫隙用力壓實涂抹。
4.碳纖維粘貼順序框架梁與挑梁相同,待混凝土表面處理平整后根據混凝土檢測后標號,首先對其底部粘貼碳纖維片材,后粘貼U型箍,最后粘貼兩側壓條。
2) 粘貼碳纖維補強施工技術方案:
工藝流程圖:
施工準備
↓
斷面修復 → 底層處理
↓ ↓
不平整面修復 砼表面碳纖維粘貼面定位
↓
涂底膠
↓
表面不平整再修補
↓
碳纖維粘貼
↓
養護
3)碳纖維片材配套膠粘劑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試驗室測定方法及評定標準
3.1.試樣準備:
試樣為鋼標準塊與混凝土試塊的組合件。在混凝土試塊的中央位置按照正常的施工工序粘貼尺寸為40mmx40mm的碳纖維片材,然后將鋼標準塊與混凝土試塊粘結。
膠粘劑的制備和固化,應按照相應的膠粘劑產品技術條件或膠結劑施工工藝說明書中規定的條件進行。
3.2.試樣數量:
每組試樣數量不應少于5個。試樣的組數,按試驗設計方案確定。
3.3試驗步驟:
按照粘結強度檢測儀生產廠提供使用說明書,連接鋼標準件。
以1500~2000N/min勻速加載,記錄破壞時荷載值,并觀察破壞形態。
3.4.試驗結果:
3.4.1強度計算:f=P/A
f——正拉粘結強度(MPa)
P——試樣破壞時的荷載值(N)
A——鋼標件標塊的粘結面面積(mm2)
3.4.2試樣破壞形式及其正常性判斷:
試樣破壞形式應按下列規定劃分:
①內聚破壞:應分為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和受檢膠粘結劑的內聚破壞;后者可見于使用低性能、低質量膠粘劑的工程。
②粘附破壞:應分為膠層與基材之間的粘附破壞及膠層與纖維復合材或鋼標準塊之間的粘附破壞。
③混合破壞:粘合面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破壞形式。
3.4.3破壞形式正常性判別,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當破壞形式為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或雖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破環形式,但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形式的破壞面積占粘合面積85%以上,均可判為正常破壞。
②當破環形式為粘附破壞、膠層內聚破壞或基材混凝土內聚破壞面積少于85%的混合破壞,均應判為不正常破壞。
3.5試驗結果的表示及碳纖維片材粘貼施工質量的合格評定:
3.5.1組檢驗結果的合格評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碳纖維粘貼層數取決于混凝土強度加固規范設計。當組內每一樣的正拉粘結強度均達到max{1.5,ftk}的要求,且破壞形式正常時,應評定該組為檢驗合格組:
②當一組內僅一個試樣達不到上述要求時,允許以加倍試樣重新組一組試驗,如檢驗結果全數達到要求,仍可評定該組為檢驗合格組。
③在重做試驗中,仍有一個試樣達不到要求,則應評定該組為檢驗不合格組。
3.5.2檢驗批的粘貼施工質量的合格評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當批內各組均為檢驗組時,應評定該檢驗批碳纖維片材與基材混凝土粘貼的施工質量合格。
②當有一組或一組以上為檢驗不合格組時,應評定該檢驗批構件加固材料與基材混凝土的粘貼施工質量不合格;
③當檢驗批由不少于20組試樣組成,且檢驗結構僅有一組因個別試樣粘結強度低而評為檢驗不合格組時,仍可評定該檢驗批構件的粘貼施工質量合格。
2.1.2.2. 施工準備:
1.1施工清理至滿足施工條件;
1.2清理現場,對現場人員進行安全交底及技術交底;
1.3現場周圍做好隔板及警示標志
1.4依照工藝流程操作步驟,完成任務。
1.5施工設備進場調試,安全防護設備架設;
2.3腳手架搭設技術措施:
施工準備:
在腳手架搭設之前,由工地技術負責人依腳手架搭拆方案向專業班組長逐段的進行書面技術交底,并履行交底簽字手續,各持一份,互相監督,由專業班組長向操作人員進行班前技術交底,并做好交底記錄入檔。
3)碳布粘貼:
☆ 底層(面層)處理:
⑴ 用砂輪機或磨光機將混凝土表面劣化層(風化、游離石灰、脫模劑、剝離的砂漿、粉刷層、污物等)除去。
⑵ 打磨完后以毛刷或高壓空氣將粉塵及松動物質去除,并確保其充分干燥。
⑶ 若補強施工位置為具有銳利偶角,須將其磨成半徑2工分以上的圓弧R角,以免圍束時造成應力集中而降低不強效果,但如補強位置僅為單面時可不需磨成R角。
⑷ 如補強施工位置為凹角時,須使用環氧樹脂砂漿修整,使其凹面成曲線平滑狀以利貼片帖覆。